这些年,各地为了增加GDP,有的地方不讲科学、不讲优劣、不讲质量,只要有利于增加地方GDP,一概欢迎,多多益善,甚至人控我放、人弃我拾。
这是自中国有气象记录以来,发生的程度最严重、覆盖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雾霾天气。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有可能上升至少3摄氏度。
摆脱化石能源光伏舍我其谁?面对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逐渐认识到能源供应方面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渐转向可再生能源。石家庄的空气质量指数(API)达到437,几近破表,而邯郸、保定的空气质量指数分别是310、268,也在中重度污染之列。最后,当我们需要使用能源时,将二次能源再转换成终端使用的能源形式,即汽车、炉子、计算机或灯泡所用的能源。这就是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可是,正当人类在享受以化石能源为驱动的工业文明的成果时,殊不知,一个巨大的危机也在悄悄来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子孙启动了一颗定时炸弹。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经过源解析技术,这些包括含氮有机颗粒物在内的有机物被识别出了4类有机组分:氧化型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北京周边工业污染,其所占比例最大,为44%;油烟型有机物,主要来自局地烹饪源排放,占21%;氮富集有机物,一种化学产物,占17%;还有烃类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和燃煤,占18%。来自市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昆明现有130多家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生产配套企业,有较强的科研和生产配套能力。
另外,昆明正在淘汰低端制造,向先进制造挺进,不断实现工业经济的全新转型升级。昆明鼓励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及低效电机产品,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开展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等都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2012年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昆明市低碳发展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工作办公室。全市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正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竞争力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相关统计表明,除了太阳能产业,目前昆明新能源产业的主要项目还有光伏发电站、风力电站、水电站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站,近35年,昆明光伏发电、水电、风电装机容量以每年新增1520万千瓦的速度稳步增长。为更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推广低碳生活,昆明市将实施低碳能源建设、低碳新兴产业发展、工业节能和能效、碳中和旅游业建设、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城市碳汇、低碳生活和试点示范10大工程;完成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倡导低碳生活、创建低碳社会4项任务。
以风能开发为例,昆明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规划风电场70多座,建成风电场6座。优势天时地利人和2012年11月,继云南省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区后,昆明市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随着近年来开展的昆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国家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建设等工作带动,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垃圾发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在能源、建筑、市政等领域得以示范和应用。在低碳发展模式上,各地应该把握当地的特色和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来制定,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地方的现有模式。
在这方面,昆明也走了前面昆明市在积极治理滇池的过程中,大力进行生态湿地修复工程,截至2013年底,滇池沿湖已建成湖滨生态湿地5.5万亩。加上昆明四季如春,工业尚不算发达,空气还没有受到污染,发展生物质能经济、低碳农业经济应是不二选择。思路量身定制低碳之路2012年1月,《昆明市发展低碳经济总体规划(2011-2020年)》颁布实施。
昆明鼓励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及低效电机产品,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开展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等都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与其他城市相比,昆明有着极好的基础条件:一是气候资源良好。
出台了《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昆明的意见》、《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低碳昆明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打造低碳昆明,昆明市先后在交通、建筑和低碳城市管理能力方面开展了低碳发展相关试点合作。为更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推广低碳生活,昆明市将实施低碳能源建设、低碳新兴产业发展、工业节能和能效、碳中和旅游业建设、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城市碳汇、低碳生活和试点示范10大工程;完成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倡导低碳生活、创建低碳社会4项任务。
2013年4月,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批准《昆明市低碳城市试点初步实施方案》。今天的昆明,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农村,包括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农村电气化、太阳能路灯照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独立供电系统等多个方面。以风能开发为例,昆明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规划风电场70多座,建成风电场6座。行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居前列低碳城市,昆明已经在行动。2012年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昆明市低碳发展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工作办公室。昆明现有130多家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生产配套企业,有较强的科研和生产配套能力。
我市已开展针对高原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固碳能力研究以及潜力评估。有别于发达国家大城市及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昆明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条低碳之路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低碳经济龙头城市、全国著名的太阳能之城,这是昆明市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
昆明全年日照率高达80%,年均日照2250小时左右,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普及率达52.86%,居于全国前列。昆明追逐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就在脚下。
2010年昆明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低碳建设领导小组,昆明市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则专门负责低碳昆明建设相关研究工作。这意味着,昆苏双方友城合作内容再添浓重一笔,也将进一步提速绿色低碳的昆明追求。
专业人士对昆明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表现出极大认可:昆明拥有丰富的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且日照强度大、时间长,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有发展阳光经济的优势。布局构筑低碳高效现代经济发展体系如何显示低碳优势?昆明正从产业布局精心构筑特色突出、布局合理、低碳高效的现代经济发展体系。最显著的变化是:近年来,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森林蓄积为5639.5万立方米,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冬不需供暖,夏不需降温,建筑能耗属于全国较低水平。昆明并不是在空喊低碳口号。
在昆明市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处负责人眼中,昆明选择低碳城市试点既是顺势而谋的积极定位,更具备低碳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探究昆明低碳发展的背后,是对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
目前,昆明已实施完成和正在开展的重点工程达到56个,覆盖机制体制创新、先行先试示范、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产业体系低碳化、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碳汇能力提升、低碳生活推进共8个领域,占国家批准的《昆明市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85项重点工程的65.9%。目前,昆明市可再生能源使用占一次能源比例为18%,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相关统计表明,除了太阳能产业,目前昆明新能源产业的主要项目还有光伏发电站、风力电站、水电站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站,近35年,昆明光伏发电、水电、风电装机容量以每年新增1520万千瓦的速度稳步增长。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不断提升的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昆明可再生能源应用已站在行业发展前列。在这方面,昆明也走了前面。预计到2015年,各项任务、行动、工程能够全面落实。
在低碳发展模式上,各地应该把握当地的特色和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来制定,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地方的现有模式。来自市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昆明现有130多家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生产配套企业,有较强的科研和生产配套能力。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作为昆明市低碳发展专项资金。这位负责人介绍,城市进行低碳发展,要看城市自身的条件是否符合。
优势天时地利人和2012年11月,继云南省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区后,昆明市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全市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正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竞争力首次进入全国十强。